印度LCA光辉不是“垃圾”,它被称为“改变游戏规则”三代半战机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印度这三十多年,憋了个大招——LCA“光辉”战斗机。

名字听着挺亮堂,寓意也不错,说是要照亮印度航空工业的未来。

可这“光辉”究竟亮不亮,咱还得掰扯掰扯。

说是自主研发,其实也沾了点“全球化”的光。

早期的“光辉”,那叫一个“集百家之长”——美国的发动机,以色列的雷达,英国的飞控,法国的显示系统……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个航空博览会上的联合展品。

这就好比一个大厨,号称自己做了一桌满汉全席,结果每道菜都是从不同餐馆打包回来的。

听着热闹,吃着……也就那样吧。

后来,“光辉”升级了,Mark1A闪亮登场。

雷达探测距离远了,计算机算得快了,导弹射程也远了。

这就好比把之前的打包菜重新热了热,加了点佐料,看着是比之前精致了些。

可骨子里,还是那个拼拼凑凑的味儿。

雷达虽然是高大上的以色列货,但核心部件还得进口,成本蹭蹭往上涨,占了整架飞机造价的18%。

这就好比你买了个高档手机,结果充电器还得单独买,而且价格贵得离谱。

更让人头疼的是飞控系统,美国人不给源代码,印度工程师想改改参数都难。

这就相当于你买了个电视机,却没给遥控器,只能看预设的几个频道。

印度官方说“光辉”Mark1A国产化率60%,听着挺唬人。

仔细一瞧,大部分是机壳和一些小零件,核心技术还是得靠进口。

这就跟组装电脑似的,机箱、键盘、鼠标都是自己产的,CPU、显卡、内存还得从国外买。

看着是台电脑,性能好不好,全看进口零件的脸色。

成本也一路飙升,从最初计划的两千五百万美元,涨到了八千万美元,比法国的“阵风”便宜不了多少,性能却差了一大截。

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,本来想买条鲫鱼,结果花了买龙虾的钱,最后还买了个个头小的。

产能也跟不上,一个月才造一架多,这速度,猴年马月才能凑齐一个飞行中队?

就好比你开了个包子铺,顾客排队排到街尾,你却只能一个一个地蒸,这不是让顾客干着急嘛。

更要命的是技术积累不足。

印度虽然自己造了碳纤维机翼,但关键材料还得进口,良品率低得可怜。

这就好比你学会了写字,却连笔和纸都得从别人那儿买,而且买回来的纸还经常破损,这字写得能好吗?

“光辉”的三角翼设计,看着是挺酷炫,机动性也不错。

可这玩意儿航程短,起降要求高,速度一快还容易出问题。

这就跟买跑车似的,看着拉风,可真开起来,油耗高,停车难,速度快了还容易失控。

再说作战体系,“光辉”跟印度自己的预警机倒是能连上,可跟以色列的预警机配合就不太顺畅。

这就好比两个乐队合奏,一个用的是五线谱,一个用的是简谱,能合到一块儿去才怪呢。

“光辉”的故事,其实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搞自主研发不容易。

想一步登天,弯道超车,哪有那么容易?

技术积累得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来。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印度航空工业,且行且珍惜吧。